查看原文
其他

毕业40年回眸丨​盖建忠:学校吃不饱饭,细粮少副食也差

关注本号☞ 新三届 2023-05-27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盖建忠,1974年高中毕业后任浮山县委通讯员;1982年1月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系。先后任职临汾地委通讯组干事、副组长,地委宣传部助理调研员;临汾市司法局副局长、调研员。2016年退休。


原题

最美的年华




作者:盖建忠

    

    

  时间真是一剂霸道的良药,悄无声息地带走了我们最想留住的青春年华。当回首以往走过的人生历程,最令我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记忆,莫过于大学四年的校园生活,莫过于那些与之相关的人、事和永远割舍不掉的情愫与慨叹。


高中毕业时老师同学


参加高考前后的事


我出生在浮山县城关的一个人口不过百人的小山村,父母务农,1974年元月在浮山中学毕业后,先后在大队和公社的水库工地劳动,每天挖土拉车填坝,干得热火朝天,从没有考虑过这辈子到底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同年底,我有幸被招到县委当上了通讯员,担负县委、县革委会(当时没有人大、政协机构)大小会议服务,为领导送水倒茶、整理卫生、分发报刊材料等勤杂劳务。虽然整天起早贪黑干了不少事,但由于此时“文革”尚未结束,领导间的派性依然存在,很难得到公正的评价与待遇。


更叫人可气又好笑的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全国自上而下搞“清查”,我竟被列为“清查”对象,进入县上办的“学习班”,被要求揭发包括县委书记在内的某些领导的所谓罪行和问题。当其时,我冒着被开除团籍、被开除回家的危险,拒不捏造事实乱写揭发材料,最终倒也没有受到什么处罚。可经历过这种事情,我对自己的前途命运真的不抱什么奢望了,甚至想过这辈子能当个司机也就算交代过去了。


得知国家恢复高考制度的消息,我的心思又活动起来了。深知自己在中学阶段学的东西太少了,文化底子薄弱,能不能考上大学心里一点儿谱都没有。复习期间,我正和县委办公室的同志随同县委书记下乡蹲点,与村民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每天白天在地里干农活,下工后才能骑车跑几公里回到县城中学听辅导课,第二天一大早又得赶到蹲点村参加劳动。当时,就算有时间复习,手头也没有啥复习资料,只能到处托人寻找考文科需要的书籍,实在找不下就和同学朋友几个人凑到一起借资料抄一抄。经过几十天的辛苦奔波,终于熬到了高考的日子。


高考结束后,我不仅没有感到丝毫的轻松,反而陷入到更加忐忑不安的境地。既不知判卷老师会拿什么标准评卷,也不知自己的试卷到底答得怎么样,更不知县内其他参考的数百名考生的成绩又如何。还有一种难言的恐惧像刀子一样时刻扎在心里,担忧万一真的考上了,如果有人使坏政审通不过就彻底完了。


在焦急等待的煎熬中,我根本不知道该上什么学校、报考什么专业。碰巧的是,在即将填报高考志愿前,县委办一位副主任询问了我的考试情况后,建议我报考山大历史系。他解释说,让你报考历史系,一是因为山大历史系位居全国高校同类专业的前列,拥有一批知名教授;二是历史专业比较冷门,竞争不会那么激烈,在成绩不确定的情形下报考会增加录取的几率。懵懂无知的我自然听从了他的指点。


也许是老天爷的眷顾,我很快得到被高考初选选中的喜讯,县教育部门于县城最繁华的地段张榜公布了高考初选考生名单。全县进入大学初选名单的考生一共40名,其中文科8名,理科32名。后来听说8名文科初选考生中,只有2人被正式录取,本人如愿上了山大,另一位考入山西师范学院(今山西师范大学)。临近赴并到山大报到的日子里,我的心情似拨云见日般地豁然开朗起来,仿佛眼前伸展着一条无限光明的大道,激励我用春意盎然的年华,去编织人生新的梦想。


1980年在北京


七七级“品牌”的印记


作为新生报到后,我一下结识了想都没想到如此多的新同学。全班近80个人,几乎是正常班容量的两倍,同学们来源于本省各个地市,从年龄上说,最长者32岁,最少者只有18岁,悬殊之大实属罕见;从性别比例上说,仅有11位女生,男同学竟是女同学的6倍还多;从职业上说,有工人、农民、教师、学生、行政干部等;从个人经历来看,更是丰富多样。以上各点,形成了历史系77级独特的班级特色。


随着专业学习的进程,我们又幸运地认识了一批可亲可敬的师长。其中记忆深刻的有:教授世界现代史的全国知名东欧史专家、后来担任过山大校长的程人乾老师,教授中国古代史的隋唐史专家罗元贞老师,教授中国近代史的任茂棠老师,教授清代官制的捻军史专家江地老师,教授地方志的郝树侯老师,教授古汉语的崔凡芝老师,还有教授哲学的梁鸿飞老师等,因年代较为久远,有的授课老师已记不准确,就不一一列举。到了此时,我才真切地感到,原来报考志愿前那位县委办副主任的话一点儿不假。


时代注定我的班是一个不甘寂寞、不同凡响的班。编写高考历史复习题解,既缓解了当时社会上复习资料奇缺的状况,又为班级活动(参观太原附近的旅游景点,赴北京参观旅游等)筹集了经费。以本班同学为主力的男子篮球、女子排球项目,连续4年夺得全校系际(体育系除外)竞赛的冠军。我为我的班所创造的辉煌而骄傲,为能够成为她的一员而自豪。


大学毕业时山大同乡


求学的艰难与感叹


由生活条件稍好一点的晋南来到省城太原,我和同学们不得不每天享用咸菜窝头玉茭面糊糊的饭菜,细粮少得可怜。加上副食也差,在实行议价粮、食堂制之前的三四个学期里,老实讲每天都会饿着肚子,学校灶上的饭根本吃不饱。记得有的同学不得不在早餐时从食堂带些咸菜和窝头回到宿舍,聊以补充饥饿之需。如果说从周一到周六算习惯了,那么星期天是最难熬的。早上一起床7点多就饿了,但食堂到9点才开饭;中午12点左右又饿了,下午4点才能到饭点;晚上7点以后饿得实在不行,就只能启用自创的“消饿法”来解决。此法就是不停地喝水,喝得嘴里没味得不行了,就去吃咸菜,吃咸菜多了,再去喝水,如此循环往复,一直熬到上床睡觉。


好在我们这代人特别能受苦遭罪,还不愿意把自己的艰难告诉别人,因此过去多少年了,并没有几个人知道真实情况。其实说到底,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关键还在于那个年代仍处在国穷民困、物资匮乏的阶段。现在的青少年无论如何也无法想象,每个学期临上学时,口袋里只装50块钱,怎么生活下去呀?我当时因工作年限不够5年,不能带工资上学,每月享受18元的国家助学金,除了每月15元的伙食费外还能有3块钱的零花钱,也就是说我每个学期满打满算只有68块钱,可用来支付上学的火车费、汽车费和上书店的电车费,以及购买书籍、看电影的开销。


大学校园生活的不易,不仅没有难倒我们,反而激发起我们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和热情。在班里同学的热心关心和真诚帮助下,自己无论是思想认识水平、还是专业文化知识,各方面都取得了从未有过的进步与提高。我深切地感到,这辈子大学4年是我最怀念的青春岁月,我的班是我最牵挂的精神家园,我的同窗是我最亲近的家人团队。


毕业40多年来,不管是从事新闻报道工作,还是履职司法行政部门,我都兢兢业业踏实干事,力求无愧于母校的培养,无愧于同窗们的期望。在喜迎山大双甲子华诞纪念之时,我更加怀念母校、老师和同学们,我由衷地祝愿山大青春永驻、再创辉煌!祝愿所有的老师和同学保重身体、幸福安康!


壶口瀑布前


本文于今年3月18日完稿后,发给山大历史系七七级微信群。4月2日,张世满同学在微信群里将文章推送出来,得到诸多同学的评点,使我深受激励和鼓舞。当看到自3月份班级征文活动以来,同学们在微信群里发表的一篇篇饱含深情厚谊的回忆文章,我更感到我的班级是一个了不起的特殊群体,先前自己所写的东西完全难以表达班级的特点,同时也无法尽情抒发对班级的情感。于是,不揣才疏学浅,斗胆尝试写了《班之赋》。

 

班之赋

——献给山大历史系七七级



   

壬寅之岁,节点不凡。恰逢母校百廿华诞,吾等毕业四十周年。一时热心同窗,谋划庆贺,献策建言。谈聚会畅叙情谊,议感恩赠匾学院,发通知征文成篇。微信群里,陡然火爆,天南地北,飞鸿蹁跹。万字长文忆往事,尽述苦辣与酸甜,寻根究底,推送评点,言来语去,情注笔端。盼望久违的重逢,期待聚首的欢颜,续写班级的辉煌,傲视岁月的魔变。

同窗相识,天赐之缘。回望四十五年前,春雷乍响,高考喜讯,惊醒蛰伏青年。年长者拖家带口,年少者稚气未改,大多出身寒门,做工务农,如凤凰栖鸡架,似蛟龙困浅滩。机遇百年难求,备考岂敢怠慢,废寝忘食,挑灯夜战。走入考场,忐忑不安,毕其所能,呕心答卷。得知高中,志得意满,鱼跃龙门,雄心弥坚。曾记得七八早春,七十九位新生会面。高矮胖瘦,不同籍贯,俊男靓女,活力满满。昔日陌路来共读,荣辱与共组新班。茫茫人生何如斯,上天眷顾修来缘。

同窗相知,合道向前。拨乱反正,时代变迁,吾辈感奋,矢志磨练。清晨操场跑步,不畏风雨严寒,课堂如饥似渴,多学弄懂为先。早起林丛边,听闻背诵声,夜间路灯下,常见用功晚。赖恩师学高八斗,身教言传,倾其所学,悉心教诲,孜孜不倦;引吾等虚心向学,起早贪晚,博览群书,以勤补拙,刻苦钻研。班级活动,锻炼才干,文体项目,多项夺冠。关注社会需求,编写复习资料,敢为人先;组织实践之旅,游学北京西安,创举非凡。千余昼夜,挥洒血汗,交流切磋,共苦同甘。

同窗相惜,惺惺牵念。自跨出校门,转瞬四十余年。吾等改革大潮显身手,报效国家披肝胆,璞石终成器,幼苗已参天。教坛耕耘,三尺讲台育桃李,著作等身受人赞;领导阶层,勤政为民风气正,位在高处能胜寒;政法系统,维护正义构和谐,担当作为无悔怨;史志部门,发挥优势不惧苦,呕心沥血编长卷。社会行业,建树亦多,新闻媒体,企业群团,文物管理,社会科研,或业务翘楚,或先进模范,同为文明进步履职责,共襄盛世发展做贡献。辉煌背后,伴随坎坷磨难。海外打拼,依仗意志信念;基层奋斗,全凭初心不变。无论境遇顺逆,维护班级荣誉;不管身处远近,珍惜同窗情缘。

同窗相约,佳期聚欢。想以往聚会之际,执手攀肩,情浓意暖。犹记顿村温泉射击场,常忆九二母校庆华诞,难忘纪念入学四十年,回念三五成群,十几凑桌,偶然相聚,莫不谈笑祝福人生,举杯情深谊满。观今日吾等年过花甲,荣休赋闲,既感岁月无常,光阴荏苒,又叹六位同学,逝于英年。几番梦境,依稀端坐教室;几多思念,勾勒昨日容颜。班级是吾等心灵的支柱,同窗是吾等永久的陪伴。姓名已输入脑海,检索将持续永远。

天地无情,友爱人间;大道无形,心归自然。聚会方案再推期,同窗气场腾烈焰。唯愿吾辈家家幸福,人人康健,窖藏班级的故事,铭记学友的情缘,乐享人生最美好的晚年。急就《班之赋》,以记聚会事,并期同窗踊跃,再续新篇。
 

2022年4月18日于临汾


退休时办公室留影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请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山西大学新三届

张世满:我们这个班可不一般

首开先河编写高考复习资料

张世满:程门立雪四十载,

我和程人乾先生的师生情

丁东:背水一战,挤上高考头班车

徐方:“我们仨”同进77级,

一家人上了央视专题

杨菲:从“童工”到“厅官“,

山西大学改变了我的人生

张广善:我的志向,

起点庄稼把式,终点文博专家

孟祖夷:体检时遭遇停电,

我们被拉去乡医院照X光

史海青:大二提前考研,

毕业早于本科同学

吕秀琴:乡村女教师,

赶上恢复高考头班车

杜贵平:1978年这次政审,

终于没有碾碎我的大学梦

石民民:回望1977

杨治平:选择报考中专,
却被“土政策”逼上大学之路

杨建新:78级,共和国特殊的一代人

秦联晋:我给邓小平上书,

父亲给县大人下跪

不想与您失联

请关注备用号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40后、50后、60后的光阴故事这一代人的苦难辉煌和现实关怀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点击分享赞在看,是对我们最大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